这些年中国的花卉产业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开始国内很少有多肉植物,然后由于它小巧呆萌,于是开始一场多肉热潮。一个个多肉植物大棚崛起,多肉价格水涨船高。一开始人们玩几块钱的“普货”,渐渐地动辄上百元的“贵货”买起来一点都不手软。多肉的玩家越来越高端,花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从前年开始中国的多肉植物就一直沦为白菜价,网上九块九包邮的比比皆是。曾经多肉植物大棚的暴利让人眼红,而如今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多肉大棚越来越少了。多肉的案例又被复制到了月季,继多肉之后很多人又开始迷恋上了月季。以为河本纯子以及奥斯汀为代表培育的新一代月季品种成为月季爱好者心中的痴狂的品种。那时候新品种的月季只要一到中国就会被炒成天价,一颗牙签小苗都要一百多块。我自己当时就花了元买了日本玛丽、金丝雀、加百利大天使。3棵牙签大小的月季苗元,别看贵,当时的人们以能抢到这些小苗为荣,貌似天生就跟钱过不去。现在再看看月季,同样的品种10元都不用就能买到,然后月季大棚又是关闭了一批。月季的狂热期比多肉还短,多肉好歹很多人都会养死,特别是夏天。月季不会,种下去后基本养不死。心情好了自己剪一点枝条扦插来卖还能赚点外快。一种植物一旦养不死就会出现需求饱和,所以月季越来越卖不出去,渐渐地就没什么人愿意去种了。在农村做植物大棚的人很多,有赚钱的也有亏本的。一开始做多肉的那批人赚了,及时收手就能赚个盆满钵满。而看着多肉行业火热而加入进去的大棚主基本都是亏的,亏多亏少的问题,月季大棚也是一样的下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也是最经常把行业作死的人。大家看见这个行业来钱快于是纷纷加入,不断的复制。殊不知做生意这个事情是有供需的,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这个行业就能赚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的下场就是整个行业亏损,最后不断的洗牌看谁活得久。多肉大棚、月季大棚这些只是中国花卉、农业的缩影而已,其实类似的问题很多。很多地方的人一窝蜂涌进去种同一种东西,结果某种产品数量太多,市场上的需求饱和,最后只能贱价销售掉,这就出现了双败的局面。如果农民、大棚主在种什么上多下点功夫,事先做一些市场需求的调研,根据用户的喜爱来种东西。那么种的人既可以获得相对丰厚的利润,消费者也能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才是双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