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记著名齐文化专家宣兆琦教授
聂廷生
(一)宣兆琦是谁宣兆琦,男,年6月生,山东兖州人,年7月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齐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齐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并任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兼任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历史学会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山东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鲁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宣兆琦主要从事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重点研究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0余年来,他潜心文化学和齐文化的探索,自觉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及其他横向科学方法对齐文化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在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上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基本上建构起了齐文化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同行专家评论说:宣兆琦教授“把齐文化研究推上了系统化、理论化发展阶段,更重要的在于……研究和回答了若干一般地方文化史、区域文化史普遍 宣兆琦主持完成了7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规划及古籍整理研究规划重大或重点课题。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7部。主持完成大型系列著作《齐文化丛书》(余万字)的编撰、出版工作。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光明日报》《东洋学研究》(韩)等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及历史文化随笔余篇。
宣兆琦的主要研究成果于年获首届“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三等奖1项(此为菲律宾陈延奎文教基金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设立的国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大奖,共评出1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建设山东文化大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项,获得厅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
宣兆琦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淄博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淄博市十佳青年社科专家、淄博市十佳社会科学理论专家、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淄博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被评为山东理工大学首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二十多年来,在齐文化研究领域里,宣兆琦就像一位拓荒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作为齐文化研究的的开拓者之一和齐文化学科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国际知名的齐文化专家。
(二)宣兆琦成长背景农历乙未年(公元年)六月的一天,宣兆琦出生于兖州市孔家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兖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里,孔家屯是贫穷的,宣兆琦的家庭更加贫穷。岂止贫穷而已,因为奶奶戴有地主分子帽子,所以宣兆琦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注定了他的屈辱命运。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宣兆琦的父亲名宣苓荣,字华亭,为人忠厚,知书达理,有很深的国学基础,写的一手好书法,是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小时候宣兆琦最喜欢听父亲讲故事。父亲总是给儿子讲一些古代先贤刻苦读书的故事,像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岳飞勤学“沙盘练字”,也讲薛仁贵征东等等历史故事,鼓励他读书上进,长大建功立业。母亲名王福英,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礼,贤淑慈爱,温柔善良,一生服侍婆母,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和睦邻里。父母是宣兆琦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宣兆琦上有一姐,下有一弟一妹。姐姐和弟弟都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饿死了,所以父母亲更加珍爱他们的儿子宣兆琦和幼女宣兆芬。宣兆琦对小妹也是疼爱有加。宣兆琦正是在这个充满了爱的家庭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的。
孔家屯的村中央有一座不大的古庙,后来成了学校了。他正是在这座破庙的土台上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
宣兆琦7岁时初秋的一个清晨,树上的鸟儿还在酣睡的时候,宣兆琦家里就像过年似的忙碌起来了。母亲让他吃过几个鸡蛋,又叫他吃了一棵大葱。母亲说:“吃了鸡蛋,上学往前滚得快,可以连连升级。吃了大葱,人会变得更加聪明。”从小听话的他尽管大葱辣得舌尖发麻,还是一口气吃了下去。然后,换上母亲给他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背上母亲花了几个晚上缝制的粗布书包,高高兴兴地踩着父亲的脚步到村办小学里报到去了。
宣兆琦,本名宣兆麒。从取名可以看出父亲对他寄予着厚望。可报名时,老师却将麒麟之麒写作“琦”字了。
求学时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一大幸运。刘承荣老师就是宣兆琦初入小学便遇上的第一位好老师。六年中,刘老师不但帮助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知识积累,也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当他读到五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到来了。因为解放前宣兆琦的爷爷省吃俭用置办了几亩薄田,土改时家里就划成了地主成分。那时,极左路线肆虐横行,于是,宣兆琦当了五年的学习委员被撤掉了,他也第一次与三好学生绝缘了,是刘老师安慰了他。
刘老师因他父亲有什么历史问题也被辞退了。因为离得不远宣兆琦常常到刘老师的小院里,说说学习,谈谈读书,随便地拉拉呱,听老师拉拉二胡,读大学时两人就这样失去了联系。年教师节的时候,早已成为专家教授的宣兆琦满含深情地写下了散文《刘老师,你在哪里》,倾诉了他对刘老师的挚爱与思念。文章结尾是真切的感慨和深情的呼唤:
“近年来,每当教师节期间,我的学生向我表示节日祝贺时,我便想起我的老师们,尤其想起刘承荣老师。当他做老师的时候,国家没有、在那个年代也不会设教师节;当全社会普遍尊师重教,国家设立教师节后,他早已不做教师工作了。然而,在我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位老师,是一位我日夜思念的好老师。我要向刘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深深的祝福!然而,令我遗憾的是,二十多年了,我却与刘老师失去了联系。刘老师,你在哪里?”
就是在这座古庙里,在土台上,在刘老师的辛勤浇灌下,宣兆琦完成了可怜的原始知识积累。
(三)宣兆琦四次失学当自然界的春风喜雨柔柔地复苏了田边路旁的每一棵冬眠野草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却蛮横地阻断了宣兆琦的求学之路,他被无情地拒之于初中的大门之外。
原来,“文革”期间的升学取消了考试,采取推荐选拔的方式。推荐选拔的条件就是以血统为依据,以家庭出身为标准。他正是因为出身不好被取消读初中资格的。
改革开放前,宣兆琦填写的表格家庭出身栏中总是写着“地主”两个字。原来,土地改革中,宣兆琦的家庭被划为地主成份,由此可知,宣兆琦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间的。“地主帽子”是戴在宣兆琦奶奶头上的,他的父亲是“可教子女”,而他自己呢,则是“可教子女的子女”。一个原罪,代代共赎!在“文化大革命”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疯狂岁月里,这一原罪越赎越重!宣兆琦作为原罪后人,自然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力!
后来父亲每周都找公社教育组和大队革命委员会的头头们,陪了多少笑脸?说了多少好话?作了多少揖?受了多少冷落?半年之后,宣兆琦被允许读初中了,不过读了一年半的,宣兆琦以同样的原因和同样的方式再次失学成了农民。
他第二次当农民一年后,又迎来一次考取农业中学的机会。读了两年半的农中,又以同样的原因和同样的方式第三次失学。
那时兖州文化馆办了一份刊物叫《兖州文艺》,他就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歌拿去投稿。有一次《山东红小兵》一期就发表了他的3首诗歌和2则谜语,给屡次失学、困苦不堪的他以极大的抚慰,更增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使他看到了希望。农中毕业后,他就被借调到兖州文化馆搞文学创作了。
第四次失学是“文革”后的事情了。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以优异的成绩接到了体检通知书。却因政治审查不合格,录取被刷掉了。他那时彻底绝望了,静静地躺在床上,睡了三天三夜。
他睡了三天三夜,他的父母坐在床边守了三天三夜。看着周围亲人们痛苦的样子,他三天之后爬起来走出家门,重新回到兖州文化馆。
在兖州文化馆里,宣兆琦遇上了他的文学启蒙老师赵鹤翔先生。赵老师当时四十多岁,在兖州文化馆里负责编《兖州文艺》。在逐渐的交往中,宣兆琦对赵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多了更深的敬重与爱戴。年轻好学而又命运相似的宣兆琦,却并不理会赵老师的什么“右派身份”和“阶级立场”,恭敬诚恳地请求赵老师的指点教诲。赵老师看到宣兆琦“孺子可教”,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农村小伙子,常常给与指导。
第四次失学之后,宣兆琦回到文化馆向赵鹤翔老师倾诉,坚定地说:“我就想当作家。”
兖州县文化馆和兖州县图书馆在同一座楼上,从上初中开始,宣兆琦便常常到图书馆去看书。当时图书馆办理借阅证只面对县城的市民,农村户口的他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书。兖州县图书馆离他的家20多里路,几乎每个周日,天不亮母亲就早早起来拉风箱做饭,吃过饭他就带上两个煎饼步行赶到县城,图书馆一开门,他总是第一个进去。中午关门,他就在门口吃点煎饼等着上班,下午又是如饥似渴地看一下午。时间长了,他的勤奋好学引起了图书管理员的注意,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破例为他办了借书证,更破例让他多借几本书带回家看。宣兆琦至今仍然非常感激那位管理员颜姐,感激兖州文化馆和兖州图书馆在他青少年时期给予他的人生滋养。
广博的阅读使他开阔了知识视野,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人生追求,提高了写作能力。年在济宁地区新文艺会演中,宣兆琦用一个晚上创作的50分钟独幕豫剧《迎女婿》获优秀创作奖。时至今日,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也没有丝毫的减退,在学术研究之余还常常写些诗歌、散文,单是文化随笔就写了多篇。
年宣兆琦(右)与兰州大学校长刘冰(左)。
(四)年宣兆琦半工半读成兖州高考状元年春末夏初的一天,宣兆琦正在济宁地区文化局接受文学创作培训,父亲和四舅父步行50余里到济宁劝他再次参加高考。
四舅父姓王名福至,字健,以字行。建国前,四舅父毕业于云南大学,是兖州城西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在做大学生时,四舅父就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在昆明做地下工作,曾策动过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卢汉起义,迎接过解放军的昆明入城。建国后在云南省公安厅工作,年被打成右派,年遣返老家接受劳动改造,年彻底平反,重返云南工作。在宣兆琦的心目中,四舅父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是一个见过大世面又经过大风浪的人,更是他最爱戴、最信赖的人。在四舅父和父亲的开导下,宣兆琦说:“再试试吧!”
路遥在他的名篇《人生》中引用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报考大学的决心下了没有多久,宣兆琦又反悔了。因为他的初中只读了一年半,而且“文革”期间的初中很少上课,没有教材,也不考试,大多数时间是“闹革命”。农中期间,他学过木工,学过泥瓦工,学过兽医,却很少学文化课。高考科目的历史、地理,一丁点没学过,仅凭自学得来的语文和写作知识,考大学远远不够!当他把这些情况告诉四舅父时,舅父要他去找时任济宁第一中学政教处主任的表舅张继勋帮忙。
表舅把宣兆琦介绍给了济宁一中的历史、地理教师,他们都很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尽心竭力地辅导他。尤其是地理老师胡世明先生,简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这时距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宣兆琦白天上班,晚上或到老师家里,或到济宁一中的教室里去学习历史、地理,还要复习语文、数学和政治。那是异常忙碌的两个月,然而他却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充实。
两个月以后,天道酬勤,苦尽甘来,他以兖州县最高分(高出当年北京大学在山东录取分数线)的骄人成绩,考取了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西北地区最高学府兰州大学。
体检以后,他和亲人们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政治审查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
当时宣兆琦所在的大队革委会村里的主要负责人说他这几年在兖州文化馆搞反动宣传,写了大量的毒草文章,就是不在政审材料上签“同意”两个字。
宣兆琦的事情闹大了!省招办的负责同志对兖州招办的负责同志说,宣兆琦已经成了典型,不管村里同意不同意,宣兆琦必须走,而且要求所在的公社召开欢送大会。
年8月的一个晚上,他在济宁突然接到兖州文化馆的电话,说被兰州大学录取了。录取通知书直接寄到兖州文化馆!放下电话很久很久,他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这是真的吗?这不会是在做梦吧?
大学四年,宣兆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读书,不仅完成了历史系专业的课程,还利用课外时间选修了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并通过了考试,哲学系的课程他也选修了一半。广博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大学期间,他也没有死读书,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年改变了宣兆琦和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包括兰州大学校长刘冰。大学时代的宣兆琦任兰州大学广播站副站长兼总编辑,得到刘冰赏识,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刘冰语重心长地说:“兆琦同学,你应该说感谢小平同志!是小平同志和党的正确路线解放了你,也重新解放了我。是小平同志让你上的大学啊!”
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宣兆琦满含深情地写下散文《小平让我上大学》,回忆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和对改革开放的衷心讴歌,全国发行量第一的《文摘报》等报刊全文转载。
(五)宣兆琦南开读研确定发展方向硕果累累年初,原淄博师专党委研究并报请省教委科研处批准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研究齐文化的机构——齐文化研究所。同年,研究所有了第一个资料员。年有了第一个专职研究员,他就是宣兆琦。
其实,早在这之前宣兆琦就已开始了齐文化的研究。年秋天,宣兆琦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淄博六中教高中历史。十月份,同宿舍的一位老师参加了在淄博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稷下学研讨会,同事向他介绍了会议的主要情况,并把会议材料给他看。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说读大学期间知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可企及的高峰,但不知道齐都临淄是百家争鸣的场所。原来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眼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宣兆琦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临淄考察。他多次考察了临淄古城,考察了管仲墓等,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齐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淄博师专成立政史系。他先后为政史系、中文系的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多次荣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并被评为校系优秀教师。这为宣兆琦的齐文化研究创造了一定条件。然而真正引发他认识齐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的,还是年到南开大学读进修研究生。
年已而立、再次踏入大学重做学生的宣兆琦,在跟随着诸位先生认真学习、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着、探寻着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在学习归来之后就马上调到齐文化研究所专门从事齐文化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久被忽略、几至湮没年之久的齐文化重新被认识,从而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齐文化研究所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年山东省编制委员会破例批准该所为副处级学术单位,宣兆琦被任命为第一任专职副所长。
年3月,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与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合办“齐文化专号”,在全国开创了合办地方专号的先例。同年10月份与淄博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余名专家齐聚齐国古都。
然而齐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仅仅通过论文或专著的专题分类研究,既不容易宏观把握齐文化的整体和全貌,也难于厘清齐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彼此联系和互动关系,势必带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所从年开始酝酿、规划编撰出版大型齐文化系列著作集成——《齐文化丛书》。
这一浩大工程,对于开创齐文化研究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对于人员紧张、经验不足、处于草创阶段的齐文化研究所来说确实显得力不从心,正如当时的淄博师专党委书记李金海所说:“我们搞《齐文化丛书》,是蚂蚁啃了块大骨头。”
《丛书》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同志的支持。他说:“听到你们搞《齐文化丛书》,我很高兴,也很赞成。要搞就要搞好,不要搞砸了,要保证质量。”
《齐文化丛书》工作还得到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和山东出版总社的重视和支持,组成了以淄博市委副书记李新泰、山东出版总社总编辑钱海骅为主任、淄博师专党委书记李金海为常务副主任的编委会,聘请了赵志浩、郭化若、任继愈、杨向奎等为顾问。《丛书》编辑部设在齐文化研究所,宣兆琦任常务副主任。
《丛书》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和重点出版规划;《丛书》被列为山东省古籍整理“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山东省十大优秀图书项目。年6月,国内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的《齐文化丛书》(含书43种、精装22卷册、0万字)终于由齐鲁书社出版。季羡林、任继愈、何兹全等全国著名学者对《齐文化丛书》的出版和齐文化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孔子基金会专职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理事长刘蔚华教授评价说:“这套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齐文化的研究已进入了系统化、系列化与综合化的阶段,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地域文化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过程。”
古人曾说:“十年磨一剑。”“十年辛苦不寻常。”轻轻抚摸着将近一米厚的一摞《丛书》,一直主持丛书日常编务工作的宣兆琦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近十年的时间内,除了主持《齐文化丛书》的日常编务之外,宣兆琦也从没放松自己的齐文化研究。
从年在《历史教学》发表第一篇有关齐文化研究的论文开始,宣兆琦的齐文化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累累硕果。年由他策划、参编的《齐文化大观》(65万字)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年1月他参加撰写的《齐文化概论》(撰写政治、经济、科技三章)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年8月他主编的《齐国智谋精典》(51万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年他主编的《齐国史话》(41万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的个人专著《齐国政治史》(26万字)、主编的《齐文化资料汇编?秦汉卷》(30万字)也作为《齐文化丛书》的分册于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十年间出书6本。
他的许多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好评。在论文《论齐国的开明君主制》(年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言,后收入《管子与齐文化》一书)中,他首先提出了从姜太公建国到桓公管仲执政再到威王改革贯穿整个齐国历史中的“有限开明君主制度”,成为人们解读齐国政治史的一个重要路标;
他的《姜太公族源及迁徙路线考》(《管子学刊》年第4期),以“史家面前无定论”的勇气和胆识,对诸多史学大家的观点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与详尽的辨析,在姜太公族源问题上提出了太公是姜炎传人,在迁徙路线上应该是由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并且对于在山东境内的迁徙路线也给出了具体明确、合乎情理的描述;
他的《〈考工记〉的国别及成书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年第4期),采用内证与外证之法,得出“《考工记》是一部齐国官书”,在成书年代上应该是春秋中前期桓管争霸时期的产物,并进一步推论出该书是在陈完主持下完成的,此文引起了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
他的《论自然环境对齐文化的影响》《论姜太公治齐及其对齐文化的影响》《试谈齐国的土地制度》《试析齐国经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等几十篇关于齐文化学科建设的系列论文,在齐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有4篇长达万字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著名历史学家王玉哲教授亲自撰文对《齐国智谋精典》一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旨在开掘、弘扬齐的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齐国智谋文化的精髓”,全书具有“弘扬齐学,独辟蹊径”、“智谋精髓,尽在其中”、“体例独特,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优点。
“《齐国智谋精典》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皆有其独到之处”,“材料翔实,例证典型,分析透辟,结构严谨,语言凝练,雅俗共赏,是一部融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艺术性、通俗性为一体的佳作。”(《历史教学》年第5期)
辛勤的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丰硕的成果也给宣兆琦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他的论著先后荣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优秀图书三等奖,精品工程奖4项;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
因为历史原因,宣兆琦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评定职称,直到年才定为助教。因为教学成绩优秀、科研成果丰硕,年宣兆琦破格晋升讲师,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年破格晋升教授。当时,宣兆琦是山东省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淄博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年被评为淄博市十佳青年社科专家、淄博师专青年学科带头人,年荣获淄博师专最高奖——敬业奖。
宣兆琦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
中国图片社、山东电视台、淄博日报社等多家新闻单位都对他的事迹作了专门介绍和报道。
(六)宣兆琦一“论”一“史”奠定齐文化学科的根基面对成绩和荣誉,宣兆琦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始终保持着远大的目标与奋斗的激情,宣兆琦的目标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齐文化学科。“超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单单一个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齐文化,就使得他苦读经籍,博览群书,苦思冥想,夜不能眠。终于,由他和李金海主编的《齐文化通论》历时五年,六易其稿,迎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
《齐文化通论》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光林总结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九五”规划执行情况时,重点表扬了《齐文化通论》,他说:“‘九五’规划中列了一批学科基础理论的项目,取得了一批精品力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淄博学院承担的《齐文化通论》,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内容比过去出版的相关著作又有新的拓展”,“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而且在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对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齐文化通论》获得了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被新华出版社作为当年惟一的一部书推荐参评年全国优秀图书奖。
就在《齐文化通论》好评如潮的时候,宣兆琦又开始了撰写另一本齐文化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齐文化发展史》。期间辛苦自不必诉,年4月,《齐文化发展史》由他的母校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11章,共33万字。《齐文化发展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年4月,《齐文化发展史》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2月,《齐文化发展史》又获得了国际大奖——首届“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三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齐文化发展史》的前沿性、创造性、科学性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在学科建设上所做独特贡献的充分肯定与褒奖。
(七)宣兆琦回答“齐文化有什么用?”“齐文化有什么用?”在二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许多人曾多次的问过宣兆琦这个问题。
年初春,博山区要建颜灵塔,区旅游局长专门来到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请宣兆琦帮助搞部分创意策划。宣兆琦细查《县志》,遍翻史书,认真了解研究博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特点、发展方向,细心揣摩凤凰山的地理形势、周边环境。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一份长达十万余字的《颜灵塔石雕与内装饰创意策划书》如期交到了有关部门。年9月颜灵塔竣工剪彩。
颜灵塔,底层外围饰汉白玉石雕组画,内容是齐鲁会盟、孟姜女哭长城等历史事件和典故,突出了博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颜灵塔以挺拔的身躯矗立于葱翠的群山之中,是一座融登高眺览、歌舞、品茗、会议、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旅游建筑。
临淄齐陵镇北山西村要建管仲纪念馆,请求宣兆琦帮助,他经过长达三年的广泛考察和认真思考,《管仲纪念馆创意策划书》如期完成,并于年10月经专家论证会通过后被采用。年9月首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期间管仲纪念馆建成开放。
年,围绕着“世界足球起源地”问题,宣兆琦撰写了《论世界足球起源于先秦齐都临淄》等文章,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他的观点得到了参加足球起源地论证会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年5月,宣兆琦的又一部专著《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研究》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该书深邃周密、系统全面、求真致用、创获颇丰,是论述齐文化在当代山东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和重要价值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论述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现实意蕴浓厚、实用操作性强的第一部专著。”
(八)宣兆琦问“路在何方”今后,齐文化研究应该向着什么方向、哪些领域发展?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应该有着怎样的变化与超越?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宣兆琦的脑海里,逼迫着他去思考,去探究。他回顾齐文化研究历史,盘点齐文化研究的现状,审视齐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联系,展望齐文化的研究前景,在比较之中凸现特点,在批判中找寻方向。穷通求变,向着传统文化的更深处漫溯,就成了他近年来学术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
年11月5日,“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景色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举行,会议为宣兆琦安排了专场主题报告。宣兆琦向大会作了《齐文化与区域文化研究及产业化的若干问题》的主题报告(后来发表于《理论学刊》年第12期),阐述了他对齐文化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新的思考和飞跃。
年4月,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市隆重举行。宣兆琦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就《齐吴文化史上相互关联的几个节点》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有人说,宣兆琦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走钢丝的舞者,与一般不同的是他同时行走在两条线上:一条线是立足齐文化、研究齐文化,经世致用,力求发挥齐文化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最大化;另一条线是跳出齐文化、研究齐文化,穷通求变,在广阔的背景与宏大的时空中探寻地域文化的普世价值,以求为当前文化建设的血脉更充盈丰沛。两条线,时而同向,时而相异,时而并行,时而交错,纷纭变化,精彩无限!
作者简介:
聂廷生,年生,研究生学历,淄博第六中学工会主席。近年来先后获得淄博市优秀教师、首批淄博名师、淄博市特级教师等称号,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社会兼职有淄博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先后在《理论学刊》《管子学刊》等发表《鲁迅与墨子》《孔子与成语》等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6部,获得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附录
宣兆琦论著目录
一 主持完成的主要国家级、省级规划研究课题
1.齐文化丛书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与重点出版项目
2.齐文化发展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海岱地区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山东省社科研究规划重大项目
5.齐文化通论山东省社科研究规划重点项目
6.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哲学、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7.清人史料笔记丛刊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
二 专著
1.中国宫廷政治(合著28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
2.齐文化大观(合著64万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齐文化概论(合著52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
4.齐国智谋精典(主编54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
5.齐文化丛书(主持0万字)齐鲁书社
6.齐国政治史(自著24万字)齐鲁书社
7.齐文化资料汇编?秦汉卷(主编36万字)齐鲁书社
8.齐国史话(主编42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
9.淄博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发展规划及对策研究(执笔20万字)
10.齐文化通论(主编81万字)新华出版社
11.齐文化发展史(自著34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
12.淄博名人(副主编23万字)山东文艺出版社
13.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主编30万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4.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研究(自著21万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图说管子(自著26万字)山东友谊出版社
16.齐国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副主编2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
17.图说齐文化(自著28万字)青岛出版社
三 论文
1.辛弃疾、陈亮、朱熹结盟考淄博师专学报(1)
2.试析辛弃疾的爱国悲剧色彩及其原因淄博师专学报(1)
3.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学习与探索(1)
4.论强权政治家管仲管子学刊(1)
5.试论管仲的政治思想历史教学(2)
6.近年来齐文化研究综述文史知识(3)
7.《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管子学刊(1)
8.论晏婴谏诤淄博史志(1)
9.论齐国的开明君主制 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0两种社会结构变迁的比较研究淄博社会科学(3)
11.方兴未艾的齐文化研究历史教学(4)
12.姜太公族源及迁徙路线考管子学刊(4)
13.淄博市齐文化研究又上新台阶管子学刊(1)
14.试析北魏的停年格制天府新论(1)
15.独具特色的《蔚缭子浅说》松辽学刊(1)
16.《考工记》的国别、成书年代及其主要价值
淄搏师专学报(1)
17.试论先秦齐鲁政治文化的差异性管子学刊(2)
18.近年来《管子》与齐文化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3)
19.论姜太公治齐及其对齐文化的影响历史教学(1)
20.试谈齐国的土地制度管子学刊(1)
21.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孙子学刊(4)
22.灿烂的古代文化 淄博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
23.试析齐国廉相晏婴淄博师专学报(3)
24.博采精研文自工管子学刊(1)
25.姜太公生平重要活动考姜太公新论
北京燕山出版社
26.《考工记》国别、成书年代考自然科学史研究(4)
27.关于夹谷会盟的几点辨析齐鲁学刊(4)
28.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文史知识(12)
29.孔子、儒学、传统文化淄博工作(11)
30.释伽牟尼与佛教淄博工作(11)
31.《齐文化概论》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
32.试析齐国经济思想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管子学刊(1)
33.论齐文化的渊源及其形成淄博师专学报(4)
34.试论我国古代国家早期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
历史教学(10)
35.古代伟大改革家管仲大众日报、7、15日
36.廉相晏婴大众日报、8、29日
37.智勇双全姜子牙大众日报、8、12日
38.试析晏婴的政治思想历史教学(12)
39.徐福东渡考论徐福文化交流(1)
40.徐福东渡因析淄博师专学报(1)
41.齐文化与秦汉社会齐鲁学刊(1)
42.论晏婴的政治实践烟台师院学报(1)
43.论战国时期的齐国政治体制管子学刊(3)
44.论管仲的政治改革淄博师专学报(1)
45.《管子》经济管理思想探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46.论齐桓公创霸的条件淄博师专学报(4)
47.齐文化开发断想大众日报、8
48.论齐桓公创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
49.齐国兴盛原因探析东岳论丛(6)
50.论齐文化的特点大众日报
51.取于民有度大众日报、12、29
52.论齐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淄博社会科学(2)
53.论管仲的政治思想东洋学研究(韩)(4)
54.齐文化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光明日报、9、11
55.齐文化: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光明日报、11、6
56.试析《管子》的法律思想理论学刊(6)
57.试论齐文化的初步形成管子学刊(2)
58.论自然环境对齐文化的影响淄博师专学报(1)
59.集百家精华成辉煌巨著淄博师专学报(2)
60.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3、19
61.漫谈齐文化的变革性齐鲁文史(3)
62.论北洋海军将领的爱国精神北洋海军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63.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发展与沉寂聊城师院学报(1)
64.关于齐文化开发的若干思考管子学刊(3)
65.泱泱大国风再现新时代人文与自然(2)
66.齐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淄博学院学报(1)
67.荀子与稷下学宫邯郸师专学报(1)
68.论齐都再建管子学刊(3)
69.论邓小平文化思想对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
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研究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70.《管子》三论管子学刊(1)
71.论《齐风》的文化内涵烟台师院学报(4)
72.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与发展齐鲁学刊(4)
73.关于齐文化概念的辨析淄博师专学报(1)
74.试析晏子学的治国理论《齐国治国思想论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年8月版
75.漫谈“光威公司”的人才观念和用人标准《古今智慧 企业文化》
天津古籍出版社年5月版
76.论姜炎文化与齐文化的渊源关系《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集》
77.论齐文化资源开发与淄博文化大市建设《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年第4期
78.论管仲对华夏文化的杰出贡献《管子学刊》年第4期
79.齐楚文化类型论年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80.整理研究先秦兵书的集成之作《管子学刊》年第3期
81.读《仪礼?丧服考论》《管子学刊》年第4期
82.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评介《管子学刊》年第1期总67期
83.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管子学刊》年第2期总68期
84.齐楚文化类型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03/01
85.论足球起源于先秦齐都临淄《管子学刊》年第2期总68期
86.论管仲对华夏文化的杰出贡献《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
论文集/06/30
87.孙子兵法的齐文化内涵《滨州学院学报》
年第21卷第5期
88.论赵文化的精神《邯郸学院学报》
年第15卷第2期
89.论齐鲁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年总第80期第1期
90.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管子学刊》
年总第71期第1期
91.论齐文化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管子学刊》
年第4期总74期
92.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管子学刊》
年第3期总第77期
93.《管子》与《齐民要术》对读偶得《管子学刊》年2期
94.论齐文化《炎黄文化研究》
95.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山东经济》年第4期
96.《管子》水论之解读《理论学刊》.4
97.论《管子》的工商管理思想《管子学刊》.5
98.齐文化的来源、形成与发展联合日报年
99.齐文化的精神与特征联合日报年
.齐文化的代表人物联合日报年
.繁荣昌盛的齐工商文化联合日报年
独树一帜的管子学联合日报年
.中国古代兵学的摇篮联合日报年
.百家争鸣的圣地——稷下学宫联合日报年
.高度发达的齐科学技术联合日报年
四 文化随笔(余篇 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