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娃娃、冰玉、紫乐、桃蛋、绮罗……近日,记者在位于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大水塘村的一个多肉植物培养基地看到,这里培植的多个品种数万株多肉花卉,吸引花卉爱好者前来观赏。况海波在打理多肉。在基地大棚内,负责人况海波正在为多肉清理枯叶、打扫卫生。今年37岁的况海波是土生土长的大水塘村人,曾在上海、贵阳等地务工十几年。年,他发现花卉产业在家乡还是一片空白,决定回乡创业发展花卉,并将发展方向定位在多肉花卉上。走进况海波的4个连体大棚,里面摆放着一盆盆色彩梦幻、憨态可掬、圆润饱满的多肉花卉。既有可爱讨喜的吉娃娃,也有雅俗共赏的冰玉,还有黑饺子皮、宝莲灯、皇后玛利亚、美杜莎等刚引进的新品种。精美的多肉花卉。据况海波介绍,这些多肉花卉平时采用的是露天培植,严冬时节才盖棚,让它们经过日晒雨淋,多肉花卉才会长得更精神。“多肉的养殖并非易事,前期育苗时间较长,成品周期甚至长达几年。但因我从小对花卉的热爱,也有培植技术基础,加上后期的刻苦钻研,我对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各类新品种的培植都很快上手。”况海波说。壮观的多肉大棚。据况海波介绍,多肉的可贵除了稀有新品种,还有“缀化”和“锦”两种少有的自然变异品种。“缀化”就是多肉的生长点长成了一条线,杆子就长成了像扇形的板子,最后会长成像山、聚宝盆、游龙的形状。而“锦”就是多肉变异出好看的彩色,真的“锦”是全株的,颜色偏黄或红,假的“锦”只在花心处有,颜色是病态的纯白色。“做就做真实的多肉,就让它们长成该有的样子。”目前,况海波和家里人一起打理着4个大棚几万株的多肉植物,从曾经的几十个品种发展到如今的多个品种,收入也从刚开始几千块钱的启动资金到现在的年利润七八万元。虽然目前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步稳定,但他依然会每年花万余元引进荷兰、日本、韩国、德国等地的优质新品种种植。多肉设计的工艺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贾华编辑钟齐二审贺韬三审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