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91期
本期2版
总第91期
编者按
飞天文艺微刊曾经编发过郭亚军的短篇小说《最后的骡马市》,编辑当时的感觉是“这篇小说还不错”。不久,郭亚军投来了他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与《最后的骡马市》有着相似的题材和风格,编辑的感觉仍然是“还不错”。但编辑说“不错”还是有些片面,作品究竟如何,取决于广大读者、网民和粉丝的评说和认可。
《锅底有肉》连载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网民和粉丝的喜爱和热议,之所以爱到好评,至少因为它是有“根”、有“情”、有“义”之作,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根”——从题材的角度看,《锅底有肉》虽然写的是乡村最平常的人和事,但从某种意义讲,乡村是许多人魂牵梦萦的故土和根之所在,许多人从那里出生、成长,不管是“故土难离”还是“叶落归根”,都与生命的“根”有关;从创作的角度讲,作者躬身写乡村(故乡)的精神,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归根”。所以,有“根”的文学作品,才能释放出人间烟火,才是文学的生命之所在。
有“情”——《锅底有肉》的人物、叙事和情节都以“情”维系,这是流淌于故事里的“情”,故事本身需要这样的“情”来滋润和激发力量。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寄寓于字里行间,不论是写方言、食物、风俗,还是写物件、农事、情事,抑或写情景、场面、景物,等等,都饶有兴趣,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义”——既是文学的责任,又是作者的担当。当下,许多所谓的文学作品脱离现实生活,用虚幻甚至荒诞的“奇思妙想”营造“假、大、空”的文学海市蜃楼,我们不难看到《锅底有肉》做出的扎实可喜的努力。
《锅底有肉》除了有“根”、有“情”、有“义”外,成功的细节描写是一大亮点。尽管存在着语言不够凝练、叙述有些拖沓、结构不尽合理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仍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读者评论摘编
段恭让
陕西蓝田人,现居宝鸡。乡土文学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延河》《北方文学》《陕西日报》《绿风》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首),著有诗集《高原魂》,网络散文集《乡愁是个井》,长篇小说《白鹿原下》。
饶有兴趣地读了郭亚军发表在《飞天文艺》微刊上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触,叙写了那块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正在脱离贫穷的乡亲和为了婚姻问题苦闷、无奈、挣扎的几对青年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消停与冬娃的苦恋刻骨铭心,囚于观念拒绝李欣的诱惑;聪明的虮子,屈服于环境选择了和傻瓜女子成婚;被“放鸽子”骗婚的杨蛋娃,想和外地养蜂人私奔的金贵媳妇等等。尤其是作者在表达冬娃与消停两家人在婚姻不成,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上,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展示了作者在观察、认识、表现生活方面的能力。
一个苦焦地方催人泪下的故事里,却无处不在地闪烁着真诚善良向往美好的人性光辉。顺祥的形象,着墨不多,却让人感到一丝宽慰和欣喜。消停因为护医院,巧遇婚姻并不顺利的冬娃,分手时,走出十来步回过头大声喊:“好好过,别和人家老吵架。”冬娃站在原地没走,回答他:“你管球得多,好好操你的心你的事,别管我。”言简意赅,委婉里的果决,爱的纠结牵挂与一丝隐隐约约的暗示,让人怆然泪下。这是作家的情愫,与故土血肉相连的情愫。
民众的苦与乐,永远是作家 郭亚军喜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不可小觑。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痛快淋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或令人忍俊不禁,或令人愁眉不展,或愤怒,或悲伤,恰到好处,堪称一绝。小说对人物典型的塑造也有自己的特点,不洒汤,不露水,于平实的细节中悄然而至。
中篇小说《锅底有肉》越写越有味。农村那里的人和事,经作者一写,生动有趣。尤其是语言描写及人物刻划,非常精彩。比如,消停这个人物日益丰滿,走进读者心中。
故事情节也总是环环相扣,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勾勒出了当地鲜活的生活场面。巧妙地使主人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经历了一些变故后,冬娃和她的家人也清醒地意识到,幸福的婚姻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天外
天外,原名王启万。青海省格尔木市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燕京诗刊》《诗词月刊》《格律诗词》《青海青年报》《格尔木日报》《中国文学艺术》《昆仑文学》及诗社网络各平台。
这段时间,我被郭亚军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深深地吸引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农村生活、人物性格,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土语言,仿佛把我带回了故乡的生活中。
细到入微的乡土习俗,大到时代的背景体现,整篇小说人物众多,而作者通过对话、行为、环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每个人物生动鲜活,个性突出,描绘了一幅庞大又不凌乱,且条理、脉络清晰的农村生活画卷。每节开头又从另一边说起,总能环环相扣,看似涣散却有条不紊,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入微观察,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纯真、依恋、执着的感情。
人物名称体现甘肃农村浓厚的风气与名字中所含的意义,仅仅名字就把乡村人们的希望、理想、思想以及风气全部包含,这也是吸引人的一大亮点。
方言的运用便是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它不仅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更是留给读者渴望读到下一节的欲望。现今的时代城镇一体化,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使部分方言逐渐遗忘。《锅底有肉》正好把方言运用齐全,且方言文字的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西北乡土习俗,语言风格,人文情怀集中体现,独特风格由此而奠定。
张合荣
山西省晋城市人,教师,笔名荷韵。喜欢用文字填补生命的缝隙,喜欢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涉足小说创作,丰富文学生活。
我喜欢郭亚军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之前,我读到他的第一篇连载小说应该是《血色的太阳》,后来是他的《麦客》《最后的骡马市》《尊严》等长短篇。
郭亚军的小说文笔细腻,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题触角总是能探到西北农村最底层人物的心灵上,像是用文字描绘了一幅幅西北风物风俗画,令人观之留连,他新近推出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更是一道西北风情盛宴,勾人味蕾。
我曾开玩笑地说,小说为什么要叫“锅底有肉”呢?我觉得满锅都是肉啊!的确,此部作品有肉有料,“满锅”溢香,我几乎是“端着碗,站在锅边等着捞肉吃的”。这锅里美味太足,不能一一赘述,我只能略挑一二,算做“吃肉”后咂咂嘴,回味回味吧!
一是小说结构安排巧妙。亚军“上肉”总是能用不起眼的小盘小碟子装出精美的菜品来,把大主题用农村家长里短的小事情小场景巧妙地安排出来。比如时下农村青年的婚恋现状就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了,但对于许多农村青年来说,婚娶还是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有的家庭真的是“儿子娶妻,老子扒皮”,这样沉重的现实话题,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割麦、吃饭、唠家常等许多小场景就很自然地交待出来了,让人读时轻松,读后回味深思。
二是小说语言地方特色浓,诙谐幽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学。中国地大物博,东西风情不一,南北风物各异。读者读小说,除了读故事,读人物,读现实,还可以读各地的风情、历史、文化、语言。亚军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让读者在小说中学到了非常丰富的西北方言,当然,小说中人物能鲜活、能丰满起来,也离不开方言的运用,只有让农村人说农村话,让西北人吼西北腔,小说才算是游刃有余地触到了新时代西北农村和农民的灵魂,才算是真正的“锅底有肉”!
“锅底”真的有肉,不信您来尝尝!
马继平
甘肃白银
有幸在工作闲暇之余,静心阅读了友人郭亚军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小说以当下热门话题农村青年的婚事为主线,以“锅底有肉”巧妙寓意故事情节发展,从传统节日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浓郁渭南地方风情的乡村画卷。文章娓娓道来,又各章节之间环环紧扣,颇有章回小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吸引读者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通篇阅读之后,笔者个人认为,小说朴实诙谐的村言村语、逼真立体的人物形象、极具特色的风土乡俗等三个方面的特点,让人赞叹!
其一,语言艺术是创作作品的基础,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底深厚,熟悉家乡方言,语言充满渭南方言特点,不论是情景的叙述描写,还是人物的命名对话等,都渗透着乡村生活的气息,朴实中不乏诙谐,嬉笑怒骂,皆有风趣。
其二,小说中的人物众多,但形象个性突出,各具特点。作者运用肖像、心理、对话、行为和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塑造,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如消停(念书)、虮子(东东)等人物,消停的不善言谈和心思细腻,虮子的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等个性跃然纸上,阅读中感觉很逼真。其三,小说中对渭南风土乡俗的描写细致入微,像端午节、捕瞎瞎、喝酒猜拳、锄草割麦等场景,熟悉这一地方的读者,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就在那种氛围和乡情中。
希望作者守住喜善创作的初心,继续砥砺前行,分享给粉丝和广大读者更好的作品,在反映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的同时,陶冶读者的修养和心境。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感想和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锅底有肉》创作谈
郭亚军
笔名幽幽南山。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渭水源头的一个小山村,现居住甘肃省兰州市。
我的中篇小说《锅底有肉》在《飞天文艺》微刊发表后,很多朋友们都问我为什么写这么个题材?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放眼下,农村土地面积比城市面积要大得多,人口也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但农村总是一个很小的社会角落。尤其在大西北甘肃的农村,很多地区经济还很落后,导致农村男性大龄青年的婚配问题,成了一道无法治愈的硬伤。
我所理解和接触过的农村生活,是一种无奈与窒息状态下不甘心的抗争。社会在进步,时代更是飞跃性地朝前发展着。生活在农村的人,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环境与自身的问题。更希望在农村人的生活中,不再有类似的困惑与沉重。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我自己也很矛盾。素材的挖掘和选择上,我圈画了以渭河源头一带,南部山区农村的面貌为依托点。由于独特的方言口语表达,能更近距离地感悟一种乡土情结,脱离了一些方言的介入,我总认为展示不出地域浓郁的环境味道。
方言运用太多,又怕给更多的读者带来理解上的不便。为此,我还特意请教了知名作家段恭让老师。还有一些作家朋友们,也给了我许多的建议,最终我选择了一些字眼比较通俗的方言。
《锅底有肉》口语化方言比较多一些,也是为了更细致地通过语言对话,来刻画各种人物的特征细节。
《锅底有肉》中的人物,主要围绕着“消停”和“虮子”来开展故事,其次才是为小说压轴最后出场的“冬娃”。消停(念书)是一个可以说没有任何魄力与气概的男人,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农民典型。虮子(东东)也是小聪明与自私者的一个缩影。把这两个发小安排在摩擦面比较大的地方,目的是用对照的方式,来让人物特征更加鲜明起来。而冬娃更是一位很平常的农村女性。小说从开始到结束,主人公消停和冬娃,几乎没有过多地接触,更没有对谈情说爱的浪漫历程作过多的叙述或描写。但故事的其它引申和铺垫,让这两个核心人物最终顺势走到了一起。这也是我没有采用平铺式写作的一次跳跃性尝试。
对于日后乡土文学的创作,我很感激身边朋友们和其他作家对我的建议。这种几乎所有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里,懒惰、愚昧、麻木、荒谬、落后总是少不了的。
如今,农村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许多好政策。年轻一代的新型农民已经出现了不少,他们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有作为,更有追求和思考的习惯。从普遍受教育的程度和视野拓展的程度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开始走出狭隘与愚钝,开始走向现代生活。
我本人也引用一位作家对我的荐言:“多年后,我希望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农村及人物,他们积极、健康、幽默、智慧、大度,在青山绿水中享受着生活。他们快乐地劳作,快乐地吃饭,快乐地饲养家禽,再不会迫于生计。”
《锅底有肉》全集
锅底有肉(01)端午
锅底有肉(02)光棍
锅底有肉(03)上地
锅底有肉(04)锄草
锅底有肉(05)瞎瞎
锅底有肉(06)浮躁
锅底有肉(07)秘密
锅底有肉(08)骗婚
锅底有肉(09)风波
锅底有肉(10)麦浪
锅底有肉(11)意外
锅底有肉(12)阴云
锅底有肉(13)村事
锅底有肉(14)帮工
锅底有肉(15)七夕
签约作家
紫荷之夏苦丁茶舍鸿雁传书
菩提树下关陇散人风隐紫林
首部《甘肃小小说选》征稿补充通知
飞天文艺微刊4月奖揭晓
飞天文艺微刊5月奖推荐作品通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